植物生態文學研讀班第二場:木麻黃與植物的不可測量性

獲科技部人社中心經費補助之”植物生態文學”研讀班第二場活動,即將於11月13日(週六)上午10:00-12:00線上舉行,研讀主題為「  木麻黃與植物的不可測量性    」。導讀人為金門大學應用英語學系吳唯邦副教授,主持人為國立政治大學英語學系許立欣副教授  。歡迎踴躍報名參加。

※本次活動報名將於11/06截止。
※此次在google meet上進行線上讀書會,將於11/12寄會議連結給報名者。
【活動時間】: 11/13(六)10:00-12:00
【活動地點】:線上進行
【報名網址】:https://forms.gle/wNpFdiZjWpVyyHNP8

研讀主題: 
 木麻黃與植物的不可測量性
主講人:吳唯邦(國立金門大學應用英語學系副教授)
主持人:許立欣(國立政治大學英語學系副教授)
閱讀文本:On Nonscalability: The Living World Is Not Amenable to Precision-Nested Scales
摘要
  安清(Anna Tsing)的「不可測量性」(nonscalability)相關理論說明在謀求進步無止境的世界構建(world-making)進程中,規模化(scalability)強調高度精密,推展出統一規格、完全量化的產能擴充模式。這種高度支配的生產模式以規格管理為設計原型,排除自然界異質生命的生成與演進。規模化精密生產以犧牲多物種關係及控制生命變化為代價,使人類透過計畫程序,高速擴張規模、佔領、殖民。在各種擴張計畫之後,人類造成的廢墟(anthropogenic ruins)成為遺留的副產品。荒蕪之中,形態迥異且無法測量(nonscalable)的多物種群體卻能再生滋長共衍的空間。
  本次演講引用清氏理論,旨在闡述金門木麻黃如何體現環境變動力,在人為廢區中發揮轉換作用,成為戰後重建的基本物質。1950冷戰時期,軍事設施和無處不在的木麻黃成為金門的日常風景。1990逐步解除戒嚴後,木麻黃連同軍事基地規模急劇縮小。我強調木麻黃於時空轉變之間的跨規模效應,曾經數量龐大的木麻黃依然潛伏在小島四處,成為轉化金門人文地景的自然力,並持續改變金門生態。本次演講研讀吳鈞堯的《金門》(2002)、《三位樹朋友》 (2010)、《熱圖地》(2014)等作品,我認為木麻黃觸及金門的生態、地景、社會、人文,每棵木麻黃的生命都與金門居民的生活相融,木麻黃與金門人互連伴生,成為植物無法測量性的另一種面相。
 

 

主辦單位: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、中華民國文學與環境學會
協辦單位: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